一苇渡江、御铃军2639
- UID
- 924795
- 经验
- 293 点
- 威望
- 67 点
- 金钱
- 79 金轮胎
- 积分
- 1240
- 注册时间
- 2012-9-8
- 在线时间
- 743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21-8-15
- 帖子
- 1010
- 主题
- 66
- 精华
- 3
e族大天使
注册2012-9-8
|
山东济南长清归德镇东南部山贾庄村和小屯村之间,有座山岭叫饿狼山,高约二百米,东临南大沙河,西近济广高速。在山顶最高处稍向西的地方,有一座方方正正的庙宇院落,便为玉皇庙。山上玉皇庙建于唐开元年间,自明朝以来数次修缮。
山名的来历: “吃了道士饿死狼”
山原因山顶玉皇庙叫为“玉皇山”,在清末民初发生了一件事,使得这座山有了另一个名字“饿狼山”
清末民初的某天下午,在玉皇庙里生活值守的道士去山下挑水,一头饿狼便跟着进了玉皇庙,最后跳进了院内后面道士居住的屋内,饿得实在走不动了,就蜷缩在道士床下隐藏起来。
等道士往返老远打水回来后,天基本上黑了,这位道士吃过晚饭便回居室将门插死上床睡了,趴在床下的饿狼钻出来迅速将道士咬死,然后慢慢将道士全部吃掉。
好些天过去了,在山下种地的村民发现道士很多天没有下山挑水了,觉得有些蹊跷,于是便约了几个村民来庙里查看。但是山门紧闭,几个人便翻墙而入,到了道士居住的屋前。等到把门板打开,众人发现屋内只有一具早已干瘪的狼尸和一大堆白骨了。
从此,玉皇山就被叫做了饿狼山。
玉皇庙
这座庙宇坐北朝南,大门石垒而成,券门尖顶,稳固敦实,走进院内,豁然开朗。正对大门的是庙宇主建筑玉皇殿,毗邻而西的是王母殿,配属双殿东西的是厢房,分别叫天王殿和地王殿。在二主殿也就是院落的最后面,建有值守和管理人员的房屋。
玉皇殿和王母殿呈玉玺状方型,长约3米,青石材料,殿顶无梁,系青石叠碹发砌,然后在最高处收顶封闭,犹如一倒放的漏斗。这二殿的门楣形同而神不同,虽都是圆弧状,但玉皇殿为一青石挖切成弧,王母殿则有几块青石券碹相挤而成。
东西厢房的天王、地王二殿,面积不大,但结构形式简单紧凑,皆有石板和石块精打后按照房屋的样式,直接拼接。院后住人的房屋已成废墟,只剩一片石堆。除东面高约三米的院墙完全成形外,其余三面院墙大都坍塌得只剩下半截。
在院西南处一大堆石头旁边,有一块巴掌大小的碑角,上面刻有“开元”字样。村里老人告诉记者,从玉皇殿内西侧一无头石雕像的雕凿风格来判断,这座庙宇最初可能建于唐开元年间,距今大约1200多年的历史了。
乾隆年间的石钟亭 至今仍旧保存完好
在玉皇殿和王母殿中间的后边位置,有一块残缺的石碑,上边记载了玉皇庙最后一次大规模的修缮过程,只是由于石碑残缺的原因,具体的修缮人、修缮时间已经不可考证。
有庙必有钟,这座玉皇庙也不例外。在这个院落的东南角上,就巍然屹立着一座石钟亭。钟亭下部由四根巨大四棱石柱支撑,石柱上面装有钟亭的上部结构,样式如瓦屋顶,方向为坐东朝西,四块石板当亭瓦,檐头雕刻成瓦当样,南北两块三角形的亭山中间各凿有一个直径约20厘米的圆洞,这两个圆洞是横向插放钟杠所用。
在钟亭西面的亭楣上,清晰刻有“天子万年”四个大字,建造年代为清乾隆十二年。虽然历经二百多年的风雨、战乱以及人为损坏,但是仍旧保存完好。
纵观整座玉皇庙面积不大,约有亩许,但简洁有致,布局有序,建筑艺术高超,雕刻制作精美。尽管里面的石碑损坏严重,但整座庙宇的主要建筑基本完好,特别是散布在各个位置的文字存量丰富,记载年代准确,这在没人看管的荒山野外,实属非常难得了。
在庙东南方山顶建有观星台。
玉皇庙东南山上观星台
从观星台往玉皇庙路上拍的
饿狼山后已被石子厂开出一部分
远望玉皇庙
已残破的玉皇庙
正殿
石钟亭
残破的石碑,清朝重修的见证
残破的碑痕
圆形洞顶
残破的石像
在地上破旧仕俑,把他放在旁边石台上,看不出是啥样造像了
比较完整的石钟亭
东殿
倒塌的院墙
可能是古井吧
殿门
沿路盛开的荆轲
破坏的山体
[ 本帖最后由 用心去做 于 2014-7-15 13:10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