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zhendedandan 于 2019-11-6 14:05 编辑
(在此声明,贴中出现的人物肖像,笔者无意侵犯。如本人看见,觉得不妥,请告知,即删除)。
D1上海-宣城
查老黄历,国庆前的10天是好日子,决定开启安徽行。计划先把黄山在国庆前走掉,其余安徽各地放在国庆后走完。
被放了2次鸽子后,终于在嘀嗒上拼到二人去宣城。上车一对母女,女儿30出头。母亲是个农村大妈,女儿还可以,脸高度疑似动过刀,但谈吐得体大方,使我想起薛宝钗。她经常开车来往于宣城和上海,所以一路提醒我几个高危探头,很感激她。她也是一个玩独驾的同道中人,得知我去黄山,还介绍了一家山下民宿。
拼车客宣城万达广场下,索性进万达解决了午饭,然后直奔泾县的宣纸文化园。门票60。宣城出宣纸,还是当年母亲的钟点工告诉我的,她是宣城人。文化园包括一个宣纸博物馆和一些生产工艺的展示。博物馆一楼是宣纸工艺流程的介绍,历史渊源,泾县宣纸历史文化和非遗;
 二楼是一些当代名家给泾县宣纸厂的一些题词留墨,非同小可,有郭沫若,范增,程十发,刘海粟等,但不让拍照。
生产工艺令人惊叹,千百年来,宣纸的制作仍然纯传统手工制成,工艺步骤有100多个,每个步骤及成品纸严格把关。宣城的纸不仅质量控制严格有别于其它地方,而且原材料独特,必须采用当地的青檀皮和沙田草。这就是为什么在1982年国家规定把宣城出产的纸定名为宣纸,而其它地方的纸叫书画纸。三丈三的巨幅宣纸(11x3.3米,2016年试制成功。在此之前的巨幅画纸都是拼接而成)制作车间令人印象深刻,动用人力之浩繁,技艺之精湛,实为天下第一纸!和车间老师傅聊了一会儿,对宣纸这门行当有了一些肤浅的认识,也对宣纸技艺传承后继乏人产生了忧虑。报酬过低,工作辛苦,年轻人不愿意干了。相信搞一套机械化生产线并不难,生产效率和质量控制应该更优,但其实保留传统的制作工艺和非遗的品牌效应,应该比纸张生产本身更重要,再说机械化生产的巨大产量,也没有这么大的市场需求能消化。
出文化园,筹划下一步行程。计划夜宿桃花潭附近,明早游桃花潭,下午奔黄山。携程订好一家民宿后出发。095和063县道,一路行走在山谷,榜着青弋江,穿行于村镇小路,清新的风拂过车窗……我意识到我又踏上了孤独的旅程。
会宾阁客栈,离景点最近,步行400多米。一对中年夫妻,聊天后得知男的还小我1岁。老板娘风韵犹存,安徽女人总不会令人失望。晚上和老板聊天,忆往昔大学生活,多有共同语言。对安徽美女甲天下颇有同感,他说铜陵和芜湖女人尤为上品。聊女人时老板娘就坐在吧台后面,听到赞安徽女人时笑出了声。
客栈有个小院子,精心照料布置,有鱼池,花草,石桌石凳。
客栈不做餐饮。出门吃饭,一次颇为不愉快的体验。周边餐馆稀少,路边寻得一家,厨房点了一个番茄炒蛋,一条小河鱼,谨慎起见(以前听闻安徽人不地道),问老板娘多少钱,吞吞吐吐不答,再三问,答曰20。吃完结账,说90!问讲好的20,说那只是番茄炒蛋的#~@&。付钱走人。这安徽一路要多个心眼了。
D2桃花潭
退房,车停客栈,步行前往桃花潭。携程订票65。遇一团,混于其中一起走,蹭个导游。
李白当年踏足此地名为南阳镇,是个千年古镇,后陈姓人聚居,改名陈村镇。为开发旅游业,近年改名为桃花潭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标准打卡之地,怀一下古。景致一般,南阳古镇老街也已破败冷落。倒是桃花潭上怀仙阁中匾书“虫二”两字颇为有趣,众人不得其解,后郭沫若破译,乃取“風月无边”之意。
 桃花潭上怀仙阁中匾书“虫二”两字颇为有趣,众人不得其解,后郭沫若破译,乃取“風月无边”之意。
最后来个福利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