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受红旗老师的委托,看了安顿的《结婚吗》,我把她的论坛也看了,我觉得非常好。安顿的作品记录了很多人的生活和情感,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现状。我非常喜欢她的作品。安顿通过和受访者的心灵对话,向读者展现在当前开放的多元的社会里,一方面给人们升学、择业、择偶、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提供了更多自由的选择余地,另外一方面也造成众多的心理冲突和焦虑,显现了社会的多元性。安顿深入浅出的问询,娓娓到来的笔触,揭示了被访者纠结的情感经历,深深地打动了众多的读者。同时,还反映出很多深刻的社会问题。 今天安顿的新书《结婚吗》,再次把探访的视角瞄准城市一个特殊的群体,即超出了通常人们认定的婚嫁年龄的“剩男剩女”,特别是“剩女”。本书通过和14位受访者的对话,挖掘出他们这样一群人在高速旋转的城市生活中的情感困惑。他们基本都是受过良好教育,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但是在寻找爱情和婚姻的旅程中充满着挫折和困惑。他们之所以拖到“剩男剩女”,我认为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把婚姻当作生活的全部,他们还有事业,理想、情趣以及性格、品味等的追求。她们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我的婚姻我做主!宁愿没有,也不要一个凑合的婚姻。单身就不能活得很开心吗?有一个受访者认为,我不结婚是因为机缘没有到,如果嫁了一个人不能更高兴,还要增加很多烦恼,为什么还要改变呢?另一位受访者认为,绝对不会为了爱情而抹煞属于自我的乐趣,她们同意和男性同胞一样爱看亚洲杯足球直播,等球类活动,在古代应该是女性禁止参加体育运动的。然而,今天,她为了自己的理想和兴趣,选择离开婚姻。还有两位受访者因为身体上的缺陷,不能忍受对方的挑剔和接受的程度,宁愿选择单身。还有一位受访者说人一生拥有发自内心的快乐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不快乐不如不婚。在是要二人世界还是选择尽孝二者不能相容的时候,有人选择了尽孝。有人在财富、仕途和独立自尊之间选择了放弃婚姻。在财富与人品的较量中,应该选择谁?房子,车子,存款,人品,学识,性格,品位,情趣,职业,地位,家庭,教育等等,哪些才是幸福婚姻的必要条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他们这群人只是追求自己想要的爱情和婚姻。有人说他们是挑剔的一群,其实他们只是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他们中大多数人有结婚的意愿,但并不急于走入结婚的殿堂,属于“想嫁”,但绝不“滥嫁”。 只是为了让自己活的得更愉悦,心情更舒坦一些。
安顿的书虽然是情感作品,但实际上反映出当前社会深刻的社会现象。第一我认为反映了社会宽容度提高。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多元化是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思想文化多元化,价值观念多元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呈现多元化,开放和多元成为社会的一种常态,社会对于单身不婚、同居甚至同性恋都有着极大的宽容度,人们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从《结婚吗》我们看到,正是社会的开放,他们之中不少人有过同居的经历,在情感生活不协调之后选择退出,继续“剩”下去。20世纪80年代以前,“剩男”尤其是“剩女”被视为怪人,甚或被说成是社会不安定因素。而在今天,他们仅仅被说成是挑剔的一群,体现了社会对情感多元化的包容和对个人生活方式差异化的尊重。
第二个问题,我认为是妇女独立程度的提高。城市化和现代化使都市女性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职业发展空间不断提升,获得了经济的独立和社会尊严。“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的传统婚恋观念被打破,她们不再需要依附男性来生活,她们可以自由地安排和享受生活;对事业的追求,为女性的生活赋予了新的意义,婚姻不再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只是他们人生的一部分。女性获得前所未有的自信,她们对婚姻生活的期望值也不断提高,因而引发了对传统婚姻家庭观念的怀疑、颠覆与重构。她们敢于在传统的婚姻观念面前说“不”还有那《双色球中奖的故事》。
总之,尽管她们在面对爱情和婚姻方面出现了那么多的纠结和困惑,尽管他们或多或少还承受着社会不解的压力。但是她们是独立的,有自己的事业、有经济上的自立,可以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情,让自己活得更舒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