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23|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尼雅遗迹考察

[复制链接]

579

主题

4813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越野影协区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注册2004-12-24

越野e族原创2011阿拉善英雄会幕后英雄2011阿拉善英雄会e族摄影队越野e族征文勋章越野e族活动精英越野e族超级皮卡大会志愿者领队【我的英雄】征文品选组成员2012阿拉善英雄会幕后英雄2012阿拉善英雄会e族摄影队2012阿拉善英雄会优秀领队【春节感恩父母】叙述征集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6: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尼雅遗迹学术考察简介
《汉书》中以“精绝国”之称登场的古代城市国家——尼雅,不知何时突然消失,长眠于沙海之中。尼雅遗迹是于本世纪初的1901年因一个匈牙利的叫斯坦因(后加入英国国籍)的人的 “探险” 而再次出现于世的。他在和田一带“探险”时见到当地人持有佉卢文木牍,便用高价收买,打听到拾到木牍之处,便奔向那里,并雇民工进行“发掘”,仅第一天就弄到了100 片以上的佉卢文木牍等贵重文物。斯坦因于1906年和 1913年再次考察了尼雅遗迹,拿走了包括700片以上的佉卢文木牍和50片以上的汉文木牍在内的许多文物。
    根据对上述木牍等的解读判明,尼雅为3到4世纪时位于以扜泥城为中心的楼兰王国西部的城市,是税收、法律、驿站制度等完备的中央集权国家的一部分。尼雅位置的判明使这座沙埋城市几乎是一夜之间闻名天下。1909年大古探险队的橘瑞超也“探险”了尼雅。
    1959年,由李遇春率领的新疆博物馆调查队在尼雅发掘了夫妻合葬墓,发现了有“万事如意”模样的衣服等贵重文物。1980年中国中央电视台和日本NHK对尼雅进行了共同采访。
    但由于考察经费及当时的技术和交通工具的限制,对尼雅的探访均为初步性的,非正规的科学考察。
    1987 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处长韩翔向日本佛教僧侣小岛康誉介绍了新疆的古代遗迹,并说明从其历史价值 、规模大小 、保存状态的优良来看,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尼雅遗迹。小岛是日本珠宝界的商人,他曾为修复新疆克孜尔千佛洞捐献巨款。
    韩翔说: “ 我真没想到尼雅废墟会引起作为珠宝商人小岛那麽大的兴趣 !更没想到小岛在以后的几年里为揭开尼牙的面纱,耗费巨款,吃尽辛苦,发起并组织了多次尼雅考察活动”。
    小岛当时向韩翔提出了中日联合考察尼雅的方案。但因尼雅有过被外国人盗窃的历史,同时尼雅所在的南疆民丰一带又是未开放的地区等原因,使得方案一时难以得到中国有关方面的许可。经新疆文化厅的积极努力,并考虑到小岛对刻孜尔千佛洞的贡献,中国有关方面终于批准以“参观”的名义,开始中日共同尼雅调查。

579

主题

4813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越野影协区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注册2004-12-24

越野e族原创2011阿拉善英雄会幕后英雄2011阿拉善英雄会e族摄影队越野e族征文勋章越野e族活动精英越野e族超级皮卡大会志愿者领队【我的英雄】征文品选组成员2012阿拉善英雄会幕后英雄2012阿拉善英雄会e族摄影队2012阿拉善英雄会优秀领队【春节感恩父母】叙述征集

QQ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6:32 | 只看该作者
1988年考察纪实
    1988年11月5日至11月12日,新疆文化厅及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部分文物工作者,深入塔克拉玛十人沙漠,实地调查了民丰县境内的尼雅遗址。现将笔者在调查中所得,记实如下:
    一、遗址概况
    尼雅遗址地处民丰县境内尼雅河尽头的沙漠之中,距民丰县县城120公里。整个遗址区大致呈南北向。遗址区东西两侧是高大的沙山,在这两列南北向的沙山之间,遍布着高低不等,大小不一的半固定沙丘。沙丘上生长着红柳,散布着干枯的梧桐树、胡杨树的断杆。尼雅遗址各个遗址点就零星地散布在这些沙丘间低矮的平地上。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人斯坦因曾三次考察尼雅,所获大量考古资料分别著录在《古代利闐》、《西域》和《亚洲腹地》三部大型考古报告中:1959年10月,自治区博物馆考古队在尼雅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清理了十处房址和两处暮葬(MNM001、MNM002),前后发表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新疆民丰县北大沙漠中古遗址墓葬区东汉合葬墓清理简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考古队“新疆民丰大沙漠中的古代遗址”和李遇春“尼雅遗址和东汉合葬墓”;1980年5月,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所部分队员为配合日本广播协会(NHK)与中国合拍“丝绸之路”电视节日,到过尼雅;同年12月,新疆博物馆和和田地区文管所联合考察队又一次深入尼雅沙漠遗址进行考古调查,李吟屏同志并发表了“尼雅遗址古建筑初探”一文。此次调查活动较短,只是调查了尼雅遗址南部的几个遗址点,按照斯坦因点编号分别为:浮图塔,N1、N2、N3、N4、N9,此外,我们还调查了一处遗址点,因斯坦因未编号入内,暂定为N新。
    二、各遗址点现状
    浮图塔:此塔为三层建筑物,下二层呈正方形,上层呈圆桶形。下层高1.9米,宽5.7米;中层高1.75米,宽3.5米:上层高1.9米,直径约1.8米。整个塔身用土坯加泥砌成(此土坯泥质精细,似用泥滩上的淤泥打制),外抹泥层。土坯大小不等,下面两层略大,长53cm,宽23cm,厚12cm;上层略小。整个塔身的南部已坍塌,压缝砌筑的土坯清晰地裸露在外面。西面也遭破坏:最下两层被挖出一个大缺口,上层也被由顶至底挖空,似为寻宝所至。东、北两面保存完好。外抹泥层,未加草筋。布塔的东北面是几座长着红柳的大沙包(客观上起到了防风的作用,致使塔的东、北两面保存完好)。在塔的东西两面约10米处有用红柳编织而成的栅栏,塔南面是一片平坦的开阔地,散布着大量的夹沙红陶片、人骨。
    N1:在浮图塔东约1.5公里处,距N2约600米。此遗址点南北约55米,东西约90米。远远看去,此遗址点位于一台地之上,到处是矗立着的高低不齐的壁柱,横梁荡然无存,间或有地袱暴露于地面,几乎看不到笆墙。在N1遗址点的西北部,有一个被火烧成砖红色的土台,此土台的周围伞状地分布着大量的夹沙红陶片和碳渣。此处很可能就是烧陶的地方。而且在尼雅遗址的各个点都发现有大量的陶器残片,有的带网格纹。其中一破碎陶罐的口径达27cm,鼓腹,根据口径的大小和腹部的弧度来分析,此陶罐一定很大。另外,在N1遗址点中我们还发现了几段干枯的葡萄藤,在葡萄藤下有大量的葡萄籽。
    N2:该遗址点是由十余处民居建筑形成的一个群体。位于浮图塔东北面,遗址点中心距浮图塔约1公里。东西长约160米,南北宽约140米。因长期风蚀的缘故,遗址点内大量积沙,很难辨别出民居当时的组合关系。但沿着倾塌了的建筑物逐个地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建筑物在结构上是大体一致的,只是建筑规模的大小和做法上的粗精程度不同而已。从建筑结构上看,一般都有地袱(也可称地梁),砍成方形(或将圆木的一面砍成平面,平面向上)铺于地下,与地面水平,此地袱是房屋的基础,因此选材精良,一般都是较粗大的胡杨树或梧桐树。对N2南面一处民居的地袱进行测量:此地袱呈方形,长7米,细头周长25cm,粗头周长35cm。
    在地袱向上的一面每隔1.5米一2.5米不等,凿有方形榫眼(约6*6cm见方),这是用来安装壁柱的。壁柱用料较小,一般也被砍成方形(间或有扁方形),两头开卯,一头楔入地袱,另一头楔入横粱。我们所看到的残存壁柱,一般都在两米左右,有的高达3米以上。
    壁柱的上方即横梁,用料也较粗大粗良(仅次于地袱),与壁柱卯接在一起。建筑物的四根地袱两两呈90o角搭接,横梁亦如此,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结实的框架,再用红柳、苇子做成笆墙,固定在壁柱上(起固定作的是用细红柳编织的红柳绳)。有的还外涂泥层(加草筋)。这一遗址点地势较低,而且原有的笆墙保存较好,致使这里的积沙堆积很厚,仅在遗址最东面的一处断沟前能看到一点地面,发现有大量的夹沙红陶片,牛、羊、驼粪和糜子。
    N3:在浮图塔南约二公里处,南北宽约50米,东西长约75米。由于此处地面积沙很厚,因此,地袱、壁柱、笆墙保存较好。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N3发现了一块保存较好的门板和一处保存完整的壁炉。
    a.门板:门板为木质,其多半被沙土掩埋,仅上部裸露在外。是用五块扁而窄的木板拼合而成,拼合后的宽度为1.1米。因没有进行试掘,故门板高度不明。距门板顶端约40cm处可见一排平行的暗卯孔,即用长楔将五块木板穿连在一起,再分别用木钉(粗红柳枝制成)将五块木板都固定在木楔上。这样的木楔在门的中部和底部还应有1—2排,以此使五块木板连成一个整体的门。在门板的附近即有一个门框,用方木制成,上下有檻,宽1.1米。门框与笆墙连为一体。门板如何固定在门框上,调查中没有得到详实的根据。根据门板与门框的宽度可知,这是一处平开单扇门,与安迪尔、楼兰故城的制作法相同。
    b.壁炉:上小下大,底部呈马蹄状,用土坯加草泥砌成。底部宽1.1米,进深55厘米,通高1.3米。在距顶部25厘米处有一方孔(8*8厘米)有烟熏痕迹,应为烟道。此种壁炉在N1、N2都有发观但都破残。其形制与民丰县玛扎大队现在使用的壁炉是一致的。
    N4:在N3西约50米处,隔一沙沟与N3相望。规模较大,因遗址地势较高,遭常年风蚀,地上积沙很少,原地面暴露在外。经过加工的胡杨方木、胡杨棍散乱在地上,随手可采集到大量的夹沙红陶片、黑陶片。在原地表的叠压层下有很多牲畜粪便、毛织绳头。从现有布局看,这里曾是一处规模较大的住宅地,而现在看到的只有被风蚀的壁柱还参差不齐地矗立着,有的高达3.3米。
    在此遗址区北约100米处,还有几段笆墙,大致围成圆圈。从制作的简陋程度和地面大量的牲畜粪便来看,这无疑是畜栏。但由于地貌变迁太大,斯坦因1901年所记载的N4处的古代乘凉地、古代小路、古代果园在调查中没能辨晰清楚。
    N9:N9遗址区在浮图塔西北约1.8公里处,面积较小,位于一处被风剥蚀得近似圆台的陡坡上。遗址的四面边缘露出地袱,能看得出原有的地面和坍塌下来的屋顶和大量的陶片。笆墙所存无几,仅遗址东北角还残存了一段,从这段残存的笆墙上能明显看出,在红柳墙的外面又抹上了很厚的草筋泥,这段墙至今仍很结实。紧靠这段笆墙有一壁炉遗址,壁炉内侧的土质被烧成砖红色。
    N新:位于浮图塔东南约3公里处。在斯坦因的“尼雅河尽头以运遗址平面图”中没有标出,估计是当时被风沙掩埋的缘故。此遗址区东西约40米,南北约35米,是古代居民遗址。遗址区的东面系高大的长着红柳的沙丘,其余三面风蚀严重,遗址似在一处高地上,轮廓较为清楚,根据尼雅遗址一般民居建筑的分布格局,能够依稀辨出这处遗址由大厅、厨房、储藏室、卧室、畜圈等几部分组成。大厅很大,略呈方形,也长达8米,大厅中央有一凹坑,应为当时装置中心柱础之处。N新遗址区选材精良,笆墙做工考究,与其它遗址区不同点在于:其笆墙是在木框架上先固定上一层很厚的苇子,在苇子的内外侧再固定上编织好的红柳席笆,再外层抹草泥,泥层上还有绘彩的痕迹。这种制作方法有其科学性:既能保温,防风,还能起到室内装饰的作用。在此遗址的西,西北处还有几段低矮的笆墙,似畜栏,又似院墙, 因积沙太厚,无从考证,N新遗址区规模较大,散落在此的木散件加工规整,尺寸转大,也较为集中,从以上迹象看,当为上层人物的居室所在。

0

主题

15

帖子

11

积分

准天使

Rank: 1

注册2012-11-4
板凳
发表于 2012-11-15 12:03 | 只看该作者
哦!好呀

24

主题

2721

帖子

1591

积分

禁止访问

注册2010-1-21
QQ
地板
发表于 2012-11-15 22:35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42

主题

9745

帖子

6782

积分

e族能天使

Rank: 5Rank: 5

注册2007-12-18

2013阿拉善英雄会英雄

5#
发表于 2012-11-19 17:21 | 只看该作者
月亮之上

59

主题

1096

帖子

760

积分

禁止发言

注册2012-11-19
6#
发表于 2012-11-27 23:55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快乐老家

645

主题

8007

帖子

5874

积分

e族能天使

Rank: 5Rank: 5

注册2009-5-10

越野e族爱心善举

QQ
7#
发表于 2012-12-14 21:21 | 只看该作者
人生得遇一个好女人,够享用一辈子的。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

快速回复主题

温馨提示

手机版|FBLIFE.COM

GMT+8, 2025-2-8 08:33 , Processed in 2.761164 second(s), Total 16, Slave 15 queries ,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