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大楼上空早已飘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 外滩上的古老大厦(万国建筑博览馆),与新时代的建筑相比,既沧桑,又渺小。 但却记录着近100年来历史变革和永远抹不去的旧中国人民的屈辱和辛酸记忆。 远远望去,英国沙逊洋行与中国银行大厦仍然矗立在黄浦江岸边,不由令人想起80年前的此处的历史(很小的时候,我看过一本书中讲的故事)。 希望各位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一读下面的历史故事(尖顶楼和平顶楼的故事)。 新时代外滩代表建筑是:东方明珠和金茂大厦,旧上海外滩代表建筑是:尖顶楼和平顶楼
1. 沙逊大厦(Sassoon House)是英资新沙逊洋行下属的华懋地产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40万元,在上海外滩20号(南京路口)兴建的一幢10层大楼(局部13层),总高77米,是外滩最高的建筑物,建筑面积36317平方米。1872年,英籍犹太人伊利亚斯·沙逊在孟买成立新沙逊洋行。1877年来上海设立分行,买下外滩20号美商琼记洋行的房地产(11亩7分)。1926年4月开始拆除旧房,1929年9月5日落成新楼。大楼的建筑风格属于艺术装饰主义(Art Deco),它的19米高的墨绿色金字塔形铜顶多年来成为外滩又一个显著的标志。设计者是著名的公和洋行(Palmer & Turner Architects and Surveyors)。底层西大厅和4-9层开设了当时上海的顶级豪华饭店华懋饭店(Cathay Hotel),有9个国家风格的客房。底层东大厅租给荷兰银行和华比银行,顶楼是沙逊自己的豪华住宅。1952年,市政府接管该楼。1956年作为和平饭店开放。1965年外滩19号原汇中饭店(Palace Hotel)并入后,分别称为和平饭店北楼(外滩20号)和南楼(外滩19号)。1992年世界饭店组织将和平饭店列为世界著名饭店。 2. 中国银行。由于历史的原因,外滩的地皮楼房多为洋商所有。但中国官民的力量也努力打入。华洋间的竞争很激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作为战胜国,于 1934 年收回了德国总汇旧址(沙逊大厦旁边),拆除后由中国银行取得建造权。 国民党中国银行想炫耀一番,打算建造当时远东最高的三十四层银行大厦,并由当时上海第一流的营造商陶桂记承包。当设计和一切准备工作就绪,连荷重三十四层的地基都打好了,正待破土动工兴建时,沙逊出来蛮横的加以阻挠、叫嚷:这是英租界,在我的旁边造房子,高度不准超过大厦尖顶。租界工部局也沆瀣一气,胡说中国人都没有本领建造三十四层的大厦而拒发执照。于是国民党中国银行和跷脚沙逊打起官司来。当时,按照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规定,凡涉及英国籍民的诉讼,中国官府一概无权裁决。据说这桩“官司”一直打到伦敦,结果国民党中国银行败诉,当时以中国人的设计建造能力不足,会影响周围建筑的地基为由,被隔壁沙逊大厦的犹太主人 ──跛脚沙逊一脚踢去 18 层,硬是比 77 米 的沙逊大厦低 30 厘米 。 3. 沙逊简介 维克多·沙逊生于1881年,青年时代爱好航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参加英国皇家空军,作战时因左脚负伤而致残,人称“跷脚沙逊”。又因其为世袭准男爵,中外人士称他为沙逊爵士。 1918年维克多·沙逊在印度孟买继承祖业,掌握了新沙逊洋行的经营权。他曾经担任过印度殖民地国会议员、调查印度工业劳动问题皇家委员会等职。1919年在香港设立香港信托公司,负责沙逊家族成员财产托管和收益事宜,利用庞大的信托基金购置有价证券,以收购股票的办法控制了一些著名企业的股权。1920年维克多将新沙逊洋行改组为私人股份有限公司(E.D.Sassoon &Co.,Ltd.),核定资本为100万卢比。 20世纪20年代,由于印度民族独立运动高涨和民族工业的发展,使得沙逊集团在印度很难再有发展余地。对于野心勃勃而又长袖善舞的沙逊爵士,上海这个被称为“冒险家的乐园”的远东第一大都市,早以是他垂涎的宝地了。当时上海是个无税口岸(指财产税等),公共租界只征房捐和土地捐等,这就增大了利润空间。上海是个典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城市,英国人在租界中的势力很强。并且新沙逊洋行在上海已有相当基础,拥有大量房地产,已然成为上海最大的房地产商了。同时上海还是中国的商业金融中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这些有利条件是别处不具备的,上海充满着无限美好的发展前景。于是维克多·沙逊决定把经营重点转移到上海,并准备亲自在上海“大干一番”。这是新沙逊洋行经营战略的重大转变。 在维克多·沙逊掌权之前,新沙逊洋行主要经营鸦片和棉纱布匹生意。 1923年维克多·沙逊第一次来到上海。初来乍到,对投资方向举棋不定时,见安利洋行发生资金周转困难,遂决定投资改组“安利”。维克多·沙逊看中的是“安利”的规模及“安利”老板棗安诺德兄弟在公共租界工部局的地位。假手“安利”,大力扩展新沙逊洋行,吞并“安利”及其所属产业。果然,十多年后的1936年安诺德兄弟退出“安利”,“安利”变为沙逊系统的一个企业。从此,新沙逊洋行成为名列前茅的大洋行了。 维克多·沙逊在上海站稳了脚跟,除继续经营进出口业务外,还建立了若干直属公司,投资多种行业。然而使维克多·沙逊一战成名的还是他在房地产方面经营的巨大成功。沙逊在这一时期主要采用租地造屋的办法,这种办法不但保持了自然增值的利益和将经营房产的风险转嫁给租地造屋者,而且经过一定时期之后,土地上的建筑物也就归之于土地所有者。 维克多·沙逊在1925年起开始兴建高楼大厦。首先兴建的是沙逊大厦,沙逊大厦面临南京路和黄浦江,三面沿马路,一向被认为是上海最好的一块土地。沙逊大厦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全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沿南京东路和外滩的外墙使用花岗石。从1926年4月破土兴建,至1929年9月5日全部落成。沙逊大厦外表豪华,地理位置优越,又是上海第一个高层建筑,因此建成后,维克多·沙逊顿时“身价”百倍,马上成了上海摊上的“红人”,新沙逊洋行的“声誉”也随之大为提高。随后沙逊又陆续建造了河滨大厦、都市饭店、汉弥尔登大厦、华懋公寓、格林文纳公寓。使其在解放前的上海28幢十层以上高层建筑中占了6座。 在沙逊集团急速膨胀的过程中,维克多充分意识到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融合形成的金融资本的重要作用。1930年成立了新沙逊银行,是沙逊集团各企业的金融管理中枢。1935年由于美国白银政策使中国出现银元币制危机,维克多·沙逊通过伦敦路透社抛出了图谋控制中国币制的“救济上海金融之计划”(简称“镑券计划”),企图把中国货币体制纳入英镑集团范围,但因遭到中国人民的反对而搁置。 1937年“八·一三”淞沪战事后,上海租界的地位岌岌可危,沙逊看到形势对自己的发展不利,开始陆续将资本转移国外,大量抛售各附属企业和投资关系公司的股票。估计第一次撤退转移的资金要超过1,000万美元。 1945年抗战胜利后,维克多·沙逊看到租界特权业已失去,蒋介石政权摇摇欲坠,通货恶性膨胀,不由地发出感伤:在中国开展大规模业务的日子已经过去了。随后将在上海的直属公司全部迁往香港,上海只设分支机构,资本额也改以港元计算,同时大量出售产业,进行第二次撤退。 上海解放后,新沙逊集团因积欠巨额债务,于1958年10月31日以产抵债,把其在华的全部财产转让给中华企业公司,结束了在华业务。 (图为:老沙逊洋行(19世纪末)地点:北京东路、滇池路 。简介:老沙逊洋行,由犹太人大卫·沙逊开设于1845年,为在沪英商著名商行之一,主要业务为对华棉织品和鸦片贸易。19世纪70年代以后,取代怡和洋行成为上海最大的鸦片贸易商。1872年新沙逊洋行成立以后,业务日趋萎缩。该行位于滇池路、北京东路之间,1928年被拆除建造沙逊大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12 22:58:52编辑过]
|